8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,察看林场自然风貌,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,看望护林员。随后,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,实地察看林木长势,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。
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,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,他强调,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,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。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。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,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。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,再接再厉,二次创业,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。
2017年,习近平就曾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弘扬塞罕坝精神,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塞罕坝在哪里?
塞罕坝是一个地名,也是一个林场的名字。塞罕坝林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。
塞罕坝位于北京以北的坝上高原,此处是大兴安岭的余脉,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。
塞罕坝有什么?
简而言之,这里有一棵树,一片林,一群人。树是“功勋树”,林是“功勋林”,人是“功勋人”。
“功勋”树
“塞北一棵松,独立天地中。年轮二百岁,长啸八面风。”在塞罕坝,挺立着一株树龄近200年的落叶松,这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一棵树。
59年前,它给了第一代林场建设者“这里可以栽树”的启迪;59年来,它见证了塞罕坝从“千里黄沙蔽日”到“百万亩林海涌绿”的变迁;今天,它已成为一代代林场建设者执着精神的化身,被誉为“功勋”树。
1961年冬天,第一代林场建设者在千里雪原中发现了这棵孤独的落叶松,他们激动地说,“这棵松树是活的标本,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,今天有一棵松,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”。
1962年春,塞罕坝林场组建,奇迹开始上演。
“功勋”林
今天的塞罕坝,森林面积115万亩,森林覆盖率超过80%。
塞罕坝人具体种了多少树?林场工人这样形容,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,可绕地球赤道12圈;如果把树木分给全国人民,平均每三人可以分到一棵树。
中国林科院曾经评估,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、净化水质1.37亿立方米,固碳74.7万吨,释放氧气54.5万吨;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倍至10倍。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,名副其实。
塞罕坝林场设立的初衷——“改变当地自然面貌,保持水土,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”,已经完全实现。
“功勋”人
“功勋”树、“功勋”林的背后是“功勋”人。
今天的塞罕坝,许多林场员工的名字都带有“林”“树”“松”“山”等字,他们是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第二代、第三代,正所谓“造林筑梦不停顿,献了青春献子孙”。
林场设立之初,国家林业部门从18个省份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,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,组建起塞罕坝林场。据了解,这支造林大军的平均年龄当时只有24岁。
地处偏远,物资匮乏,气候严寒。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回忆,他们当时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加野菜,住的是仓库、车库、马棚、窝棚,冬天还要忍受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。
“一日三餐,有味无味无所谓;爬冰卧雪,冷乎冻乎不在乎——乐在其中”,这是当年贴在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。第一代林场建设者的精气神,激励着一代代塞罕坝人攻坚克难,造林逐梦。
林场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。由于缺乏在高寒、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,塞罕坝最初造林成活率不到8%。林场科研人员改进育苗法,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;改进造林机械和植苗锹,摸索植苗技术……攻坚克难,创新实践,塞罕坝林场一天天“炼”成。
来源:经济日报